一张合影万千情——“铸牢共同体 共圆中国梦”主题摄影活动背后的故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阿比拜 王晶晶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一楼醒目位置,一幅6.05米*2.4米的巨幅照片静静陈列。照片中,81位各族各界人士身着多彩的服装,手挽手、肩并肩,笑容灿烂,仿佛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
这张充满深情与使命的合影,诞生于自治区成立70周年重要时刻。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下,新疆日报社(集团)协同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大学及各地州市党委宣传部开展了“铸牢共同体 共圆中国梦”主题摄影活动,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
作为主题成就展的一大亮点,这张合影不仅是新疆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的生动体现,更凝结了一个个温暖感人的故事。
跨越山河 团结相聚
今年6月,乌鲁木齐早早迎来了盛夏的暖阳。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大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接到通知,邀请她参加6月13日举行的“铸牢共同体 共圆中国梦”主题摄影活动。
当时她正在社区与居民议事。大家听说她要去拍摄民族团结大合影,纷纷鼓掌祝贺,还有几位居民热心地帮她挑选服饰。热孜万古丽已在社区工作21年,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曾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能把自己的身影融入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记忆,是我一生的光荣。”热孜万古丽难掩激动。
同一时间,这份邀请飞向天山南北。被邀请的有护边员、社区干部、教师、民警、学生、工人等,来自不同民族。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也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对他们而言,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自治区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尤其是近年来,新疆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已成为生动现实。从自治区成立10周年起,拍摄民族团结大合影就成为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在70周年的喜庆时刻,这张以“铸牢共同体 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合影,凝聚了各族人民对团结与繁荣的共同向往。每一位受邀者都倍感光荣,纷纷调整工作安排,如期赴约。
和硕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新太风尘仆仆赶来参加合影时,除了行李,还带了一个布质收纳袋,里面整齐地装着3套节日盛装,都是她为这次合影精心准备的。出发前一晚,她反复试穿、熨烫每件衣服,将头冠用软布仔细包裹,连收纳顺序都按换装便捷度排列。
被称作“沙漠黑玫瑰”的帕提古丽·亚森,则从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带来了一枝含苞待放的沙拐枣花。2005年起,她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治沙造林,种下17万棵树苗,皮肤被风沙磨得黝黑。她说:“一接到通知,我就想到沙拐枣花。它是沙漠中的生命象征,也是我们治沙岁月的见证。”虽然这束花最终没有出现在大合影中,但在拍摄结束后,她特意请摄影师为她和花枝单独拍照,以此诉说民族团结与生态守护的故事。
同心同愿 凝聚深情
为了这次大合影,不少代表长途跋涉,跨越数千里赶来。
阿克陶县木吉乡护边员阿布都加帕尔·猛德行程近2000公里。途中因意外耽误,抵达喀什时错过了火车。“这么珍贵的机会,绝不能错过。”——他就是那位因亮出党员徽章而感动全网的大叔。第二天一早,他改乘航班飞往乌鲁木齐,终于准时赶到拍摄现场。
拍摄当天需清晨5时起床准备,阿布都加帕尔刚过3时就起来了,仔细整理服装,还主动提醒其他代表准时集合。尽管感冒未愈,他仍热情地带动现场气氛,即兴弹起库姆孜,唱起献给祖国的歌。
代表们大多素未谋面,却彼此温暖照应。“大家都互相打招呼,有的还帮我整理衣服。”阿布都加帕尔说。拍摄休息间隙,他带头跳舞,让现场气氛更加融洽。
“从来没想过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和这么多为新疆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一起,定格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关丽菊感觉心跳加快,抑制不住地激动。事实上,能够来到大合影现场参加拍摄的每个人都很了不起。关丽菊2000年走上农技推广这条路,25年里,她的人生足迹和田垄、农户、实验室紧紧连在一起。25载寒暑,她走遍了全县15个乡(镇)场的角角落落,从春耕的希望到秋收的喜悦,她始终陪伴在农户左右。
参加大合影的代表们,不仅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还都是民族团结的模范。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干部照力得汗·瓦里吾拉创建了“爱心妈妈”互助协会,帮助了许多困难群众,她14年帮助汉族女孩薛民丽的暖心故事更是感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银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娟的办公室里挂着3面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她创新实施“就业安家”工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找到稳定工作、让孩子就近入学、促成上百个家庭在克拉玛依团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教师王联琴,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她发现一名从牧区来的学生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差而自卑,就从拼音教起,并时刻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直到这名学生考上大学……在这场跨越山河的相聚中,每一个人都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民族团结的珍视和对祖国的热爱。
合影队伍中还有来自新疆大学的26个民族的学生,他们青春洋溢、朝气蓬勃。去年刚迎来百年校庆的新疆大学,是西北边疆的重要高等学府,也是这次摄影活动的重要参与单位。布依族学生马正仪穿的是家人原本准备捐给博物馆的传统盛装。得知她受邀参加大合影,家人毫不犹豫地将服饰寄来,还召集亲戚们聚会庆祝,与她一样满怀期待与祝福。
站在人群中,赵娟深有感触:“从‘我’到‘我们’,团结变得如此真实。因合影而结下的情感,早已超越影像本身,成为新疆大地上又一段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瞬间永恒 见证美好
巨幅合影中,一张张笑脸汇成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画卷。他们来自天山南北、塔河上下,共同书写着奋斗耕耘的人生篇章。
虽然距离拍摄大合影的时间已经过去3个多月,参加拍摄的代表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我们各民族同胞站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俄罗斯族代表、塔城市第六中学党总支书记闵晓青至今仍难忘拍摄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深入交流的场景。
对东乡族代表汪湘而言,6月13日的晨光格外温暖。阳光洒在拍摄场地时,她想起父亲汪生耀的故事——60年前,父亲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自治区成立10周年庆典;之后又以工作人员身份3次参与自治区周年庆典筹备,曾为建设新疆人民会堂连续3个月奋战在工地。望着身边各族兄弟姐妹幸福的笑脸,汪湘眼角湿润:“民族团结,就是这样可触可感的。”父辈的奉献与她的见证在此刻交汇,成为最珍贵的传承。
新疆日报社(集团)图片新闻部主任宋君的父亲宋士敬曾3次拍摄民族团结大合影,而宋君自己年少时也曾参与其中。这一次,他担任现场指挥,心情很是激动。80多岁的父亲虽未能到场,却送来了祝福。现场摄影团队中,年过七旬、第三次拍摄大合影的摄影家李学亮,坚持乘坐吊车升至半空完成拍摄。
大合影的故事并未随快门声结束。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白昀剑对拍摄时的场景记忆犹新:阿布都加帕尔拉着身边的人跳舞;鄯善县公安局特警大队教导员庞欣在拍摄间隙给年轻代表们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在工作中的精彩故事;塔吉克族代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公安局班迪尔派出所教导员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利用休息时间,热情地给其他代表介绍塔吉克族服饰、民俗等,大家像老朋友见面一样谈笑风生……这些温馨画面,让他想起大巴扎里各民族商户之间的日常温情。
让国网阿克苏供电公司员工张俊清难忘的是:一群台湾游客了解情况后热情地与代表们合影,高声说:“我们来自中国台湾,新疆亚克西!”那一刻,张俊清热泪盈眶。
大合影拍摄后不久,和硕县每月一次的民族团结故事会,新太带着3套服饰参加合影的经历、和“党徽大叔”的合影成了讲解的素材。当宣讲员讲到“她熨烫衣服到深夜,只为让合影里的每一抹色彩都藏着心意”时,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有听众说:“原来一张合影背后,有着这么多深意和含义,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啊!”
新太自己也没想到,参加民族大合影拍摄的经历,竟能让更多人读懂大合影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见证。
这张大合影带来的感动仍在延续。正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支队长平龙所说:“当大家齐声高呼‘民族团结一家亲’时,我们更加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义。”这也是所有参与大合影拍摄者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