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主题成就展承载着每位新疆人的时代印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看!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这可是我们当年结婚时,踮着脚盼来的‘三大件’啊!”10月1日,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时,驻足在复原版天山百货大楼展厅前的乌鲁木齐市民刘红军,久久不愿离去。
10月1日,市民在搪瓷盆背景墙前合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
展厅的一面墙上,摆放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常家居生活用品,包括搪瓷盆、缝纫机等,另一面是天山百货大楼货柜销售的百货,有大白兔奶糖、百雀羚等,货柜上的黑白电视机正播放着《西游记》。“我们小的时候,哪像现在生活这么富足,现在商超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想买啥就买啥;以前很多物资都买不上,要凭票供应,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糖果是过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的奢侈品。”刘红军说。
当天,65岁的刘红军带着儿孙三代来参观展览,一家人在复原的大众照相馆拍摄了一张天安门背景合影照。
10月1日,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第一天。当天,展馆人流如织,不少家庭都是全家总动员参观。在这里,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90后、00后年轻人,都能在展馆找到时代印记。
10月1日,乌鲁木齐市民在果子沟大桥模型前参观。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
家住昌吉市的蔡文姬,当天和老伴朱德国一起来观展。展厅内,视频再现了1958年兰新铁路铺轨至甘肃新疆交界时的场景,瞬间将两人的记忆拉回1973年。那一年,两人从西安坐火车来乌鲁木齐,坐了三天三夜才抵达。
今年春节,蔡文姬和朱德国回西安老家,坐高铁14小时就到了。
勾起老两口回忆的还有展厅展出的“跃进”牌拖拉机,朱德国围着拖拉机转了两圈,伸手摸了摸方向盘:“当年我在呼图壁种庄稼,就开着它犁地,发动时要先摇好几圈摇杆呢。”
这台1958年由新疆十月拖拉机厂生产的机器,曾印在第三套人民币壹圆纸币上。此刻旁边的90后小伙吴欢欢惊呼出声:“原来小时候储钱罐里的纸币图案,原型就在这里!”吴欢欢记得小时候,父母每天给一元零花钱,他舍不得花,一张张叠好塞进铁盒,“现在才知道,这张纸币上的拖拉机,是新疆农机制造工业的起步。”
而今,新疆的农机具不仅有拖拉机,还有播种机、采棉机等几十种,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0%,连给棉田打农药都用上无人机。目前,新疆制造的采棉机正驰骋在广袤棉田,部分采棉机还出口到中亚国家。
展厅内,复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军垦战士、支边青年、复转军人曾居住过的“地窝子”。“1971年,我们参与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建设的时候,就住过这样的地窝子呢。”乌鲁木齐市民陈新明说。
“地窝子”承载着老一辈新疆人深深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光荣历史。50多年过去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最高楼达288米,而陈新明家的楼房面积也从最初的60多平方米跃升至现在的120多平方米。
从“地窝子”到高楼大厦,从绿皮车到高铁,从凭票供应到琳琅满目,新疆70年的沧桑巨变,不仅印在每个人的笑脸上,也深深镌刻在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