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读丨建设农业强区 逐梦“塞上粮仓”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对于新疆这样的农业大区来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近年来,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新疆“三农”工作新篇章。
9月29日,新疆“三农”发展取得新成就——“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13场在乌鲁木齐市举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就二十大以来新疆“三农”工作取得的新成就作了回顾和介绍,新疆正承担起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职责使命,一步步从昔日的戈壁荒漠变成国家的“塞上粮仓”。
9月24日,在乌苏市车排子镇三道桥村的棉田里,大型采棉机在采收棉花。图/乌苏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粮棉等重要农产品产能持续提升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新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区内结余、供给国家”粮食工作方针,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区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2330万吨、全国排名第13位,成为全国可调出粮食量最多的产销平衡区;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居全国第一。今年,全区夏粮再获丰收,总产达684万吨,单产再创新高,达411.5公斤/亩,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碗”装了更多新疆粮。
新疆棉花生产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2024年棉花总产达568.6万吨、占全国的92.3%;皮棉平均单产首次突破150公斤/亩,达到154.9公斤/亩,“中国棉花看新疆”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过程中,新疆出台一揽子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政策资金向粮油生产大县和大面积单产提升聚焦。各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支撑,以合理密植为主推技术,以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为重点,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近六成,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覆盖面积72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近七成,80%以上的粮食种在了高标准农田上,粮食增产的基础更加牢固。
畜牧业是新疆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近两年,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牛羊肉及生鲜乳价格低位运行,为有效应对不利局面,新疆及时出台《稳定肉牛肉羊及奶业发展九条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稳产能、稳市场、稳信心、稳预期的作用,稳住了畜牧业发展基本盘,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2024年末,全区猪牛羊存栏5369.58万头只、出栏4588.66万头只,肉产量211.76万吨、牛奶产量198.08万吨、禽蛋产量41.41万吨。今年以来,全区活牛、活羊及牛羊肉价格企稳回升,牛奶价格跌幅收窄,能繁母畜存栏保持稳定,高产奶牛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政策预期。
博乐市新疆天莱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种养殖基地里,断奶犊牛培育场1岁左右的牛群在进食。(资料图片)
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新疆建设农业强区,不仅要有过硬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工、销售、品牌培育一样不可或缺。
近年来,新疆坚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下大力气推进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今年8月,在2025香港美食博览会上,“品味新疆”系列优质农产品凭借“绿色、品质、美味、健康”的品牌形象实力“圈粉”。新疆参展企业与采购商达成购销意向订单近9000万元,新疆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新疆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促融合,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同时,全区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行动,集中打造“品味新疆”农业品牌整体形象,在全国授权开设“品味新疆”运营中心10家,新疆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公信力持续提升。
目前,新疆已累计培育国家、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四级”龙头企业1839家,较2021年增加483家。全区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累计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农业产业强镇55个、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推进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环节升级。2024年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5%,较2021年增长8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新疆出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围绕解决新疆农业生产强、加工弱,产品强、产业弱,品质强、品牌弱,点上强、链条弱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加工、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由生产主导向加工主导转型。今年1月—7月,自治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4%,全区农业全产业链规模持续壮大。
9月22日,收割机在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喀克村水稻田里作业。张文庭摄
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新疆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以产业、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今年夏季,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山坡上大片的薰衣草绽放成花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打卡留念。二十年前,四宫村还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村”,满是石头的地里种什么都难有收获,村民收入少。
2021年,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下,四宫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入社会投资,以“诗意田园风光”为主题重点打造特色民宿、特色餐饮项目,形成一条完整的薰衣草旅游观光线,依托文旅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潜力。2024年,四宫村吸引全国各地游客50余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2万元,完成从“石头村”到“网红村”的蝶变。
在新疆,有很多像四宫村这样的村庄走上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致富的道路。特别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内,新疆积极提高防返贫监测帮扶效能,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守底线、兴产业、强帮扶、促增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27元,较2021年增长24.7%,年均增长7.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乡村要发展特色产业,还离不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
为此,新疆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和美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目前,新疆农村安全住房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9%,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率接近92%,电网供电可靠性达99.9%,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92%,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96%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3%,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看得见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